核心價值觀是特定時代里國家、社會及個人占主導地位的價值取向。它不是從來就有,也不會永遠不變,它需要有一個“倡導”、“培育”和“踐行”的過程。核心價值觀能否深入人心,成為社會的共識,取決于兩個方面:一是核心價值觀本身是否符合本民族的歷史文化心理,是否植根于傳統文化,是否體現民族特性;二是核心價值觀本身是否科學先進,是否順應了世界潮流,是否反映了本民族的前進方向。如果滿足了這兩方面的要求,核心價值觀就能轉化成社會的共識,成為凝聚民心、引領社會進步的力量。胡錦濤在十八大報告中指出,要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這三個“倡導”實際上是分別從國家、社會和個人層面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概括和表述。如何“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使之成為全社會及全民的共識和自覺追求,是當前理論界面臨的一個新課題。本文試從文化與價值觀關系的角度,分析傳統文化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過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植根于中國傳統文化
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的需要,而文化強國的建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服從于也服務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正因為如此,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必須放到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框架中來考察。實際上,胡錦濤在十八大報告中提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和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提煉,都是在大力推進文化強國建設的具體語境中提出來的。文化強國建設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增強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實現中華文化復興。所謂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本質上是對本民族固有文化的歷史使命和發展前景的自覺與自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必須建立在這種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基礎之上。
文化的核心是價值觀。目前國際上越來越多的學者把注意力集中到文化上的價值觀,用它來解釋各國的進步或落后,學者們試圖確認哪些價值觀能促進進步,哪些價值觀會阻礙進步。研究表明,經濟發展常常受制于價值觀。一國人民接受什么價值觀或不接受什么價值觀,常常會直接影響到該國經濟發展的道路及所取得的成就,所以經濟發展也可以說是一個文化過程。① 中國經過30多年的改革開放,經濟總量已經躍居世界第二,中國的崛起已是不爭的事實。中國的崛起同時也需要價值觀的崛起,正如杜維明所說,一個時代的興起,不可以沒有任何指導思想,沒有任何價值體系,沒有任何遠景,對于人類的各大問題沒有任何提案。中國“作為醒來的巨人,我們對人類前途的觀點和責任是什么呢?”②這不僅關系到中國的未來,也關系到世界的未來。
無疑,中國必須培育自己的核心價值觀,但同時應認識到,中國決不能通過移植西方的核心價值觀來確立自己的核心價值觀,這是因為,中西各有不同的歷史和文化。任何文化都有其獨特的生長土壤,有其自身的價值體系和價值觀念,絕不能把一種文化的價值觀當成其他文化的發展目標和價值追求。眾所周知,西方文化有兩個基本的源頭,一個是古希臘文明,另一個是基督教文明。當前西方國家的核心價值觀如“民主、自由、人權”等,雖然是伴隨著資本主義的興起而形成的,但其思想因子卻可以追溯至古希臘文明和基督教的教義。完全照搬西方的價值觀,顯然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可想象的。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中國立國的根本,也是中華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依據,它必須具有中國特色、中國氣派,必須根植于中國悠久的歷史文化土壤,必須是對中國優秀價值理念的概括和提升。只有這樣,才會有生命力,也才能擁有強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這是因為,文化是一個民族的基因,沒有任何一個民族可以拋棄其文化傳統而重新開始。毛澤東在談到新民主主義文化時指出:“中國現時的新政治新經濟是從古代的舊政治舊經濟發展而來的,中國現時的新文化也是從古代的舊文化發展而來,因此,我們必須尊重自己的歷史,決不能割斷歷史。”③同樣,中國現時的社會主義文化是承繼中國傳統文化和新民主主義文化而來,是對傳統文化和新民主主義文化的繼承和發展。如今,全世界都在討論中國模式。我們認為,中國模式之所以是中國的,就是因為它扎根于中國文化的土壤之中,處處顯露出中國文化的特點。中國模式所表現出來的生命力,也正是中國文化的生命力的體現。